close


【寂靜奢摩他,如鏡照諸像】、【如幻三摩提,如苗漸增長】、【禪那唯寂滅,如彼器中鍠】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隨順,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,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
這章節的提問都是 "真功夫" ,並不是單純的哲理或概念,這三法門都是需要不斷的努力練習與執行,並在練習中不斷的體驗它、經驗它。然後在這種狀態中你將會開始成長——在美感上、敏感度上,在放鬆、覺知的層面上成長,只要你願意給它足夠的時間和能量往這個方向走去。


【寂靜奢摩他,如鏡照諸像】奢摩他的意思是【】,意指 腦袋寂靜。心念集中專一於眼下該辦的事,止息一切雜念妄念(無關於當下這一刻該做的事),使雜念如泥水般慢慢的澄清,自然引發內在身體的輕安,讓你看清正確的路。(輕安→清涼→發煖→開頂→拭心鏡除習性→無生法忍/無相無私→常樂我淨)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,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,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
《大學》:知止而後有,定而後能,靜而後能,安而後能,慮而後能
修練「止」的方式有很多,例如靜坐、禱告、瑜珈體位、亂語、參話頭、念佛圓通、耳根圓通……

楞嚴經 二十五圓通
謂諸菩薩、聲聞證悟之二十五種方法。圓通,圓滿周遍,融通無礙之義。蓋眾生之機緣萬差,故得圓通之法亦各不同。二十五,謂六塵、六根、六識及七大。即:(一)音聲,即憍陳那等之聲塵圓通。(二)色因,即優波尼沙陀比丘之色塵圓通。(三)香因,即香嚴童子之香塵圓通。(四)味因,即藥王、藥上二法王子之味塵圓通。(五)觸因,即跋陀婆羅等之觸塵圓通。(六)法因,即摩訶迦葉等之法塵圓通。(七)見元,即阿那律陀之眼根圓通。(八)息空,即周利槃特迦之鼻根圓通。(九)味知,即憍梵波提之舌根圓通。(十)身覺,即畢陵伽婆蹉之身根圓通。(十一)法空,即須菩提之意根圓通。(十二)心見,即舍利弗之眼識圓通。(十三)心聞,即普賢菩薩之耳識圓通。(十四)鼻息,即孫陀羅難陀之鼻識圓通。(十五)法音,即富樓那之舌識圓通。(十六)身戒,即優波離之身識圓通。(十七)心達,即大目犍連之意識圓通。(十八)火性,即烏芻瑟摩之火大圓通。(十九)地性,即持地菩薩之地大圓通。(廿)水性,即月光童子之水大圓通。(廿一)風性,即琉璃光法王子之風大圓通。(廿二)空性,即虛空藏菩薩之空大圓通。(廿三)識性,即彌勒菩薩之識大圓通。(廿四)淨念,大勢至菩薩等之根大圓通。(廿五)耳根,即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。


【如幻三摩提,如苗漸增長】三摩地的意思是【】,意指 沒有經過頭腦的觀照!也就是 無念的觀照!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,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,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,彼觀幻者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,此方便者,名三摩缽提。

「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」印度教徒稱這個世界為「馬雅」(maya),意思是幻象、如夢般的頭腦創造物。這指的是什麼?是說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嗎?不是的,不是世界不真實,只是你的頭腦混進了這個世界,描仿重塑出你自己不真實的世界。我們並沒有活在同一個世界裏,每個人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,有多少頭腦就等於有多少個世界。當印度教徒說這些世界是馬雅的時候,實際上是指 "事實+頭腦=幻象" ;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事實,但 "事實加上頭腦" 就是幻象 →→→ 馬雅。
當某個人完全覺醒,當他成佛的時候,他所知道的事實是沒有經過頭腦的、覺照不用意根,那就是真相,是「梵」(brahman),是「究竟 」(ultimate)。有了頭腦,一切都變成夢,因為頭腦所裝的就是夢,沒有了頭腦、沒有什麼能成為夢,只有事實清澈、純粹地存在著。

50609i82364781ABCB7678.jpg

「即起(觀)諸幻以除幻者……彼觀幻者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……」觀照不是一個心理過程,當你觀照的時候,頭腦停止了。當然,在剛開始的時候頭腦會經常介入,開始玩起它心智遊蕩的老把戲,於是你忘了觀照;但每當你想起來的時候,不必覺得灰心,只要回到觀照,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觀照你的呼吸,頭腦會慢慢、慢慢地愈來愈少介入。例如在你面前擺了一只有秒針的手錶,然後你將視線專注在秒針上,你會驚訝地發現:你無法持續保持觀照,甚至連一分鐘都無法堅持。也許十五秒鐘、二十秒鐘,最多三十秒鐘你一定會忘記,你被某個念頭帶到遠方,然後又忽然想起你正試著要保持觀照。即使只是一分鐘的時間,要在那一分鐘裏維持不斷的覺察都很難。
慢慢地持續下工夫,要有耐心,不必急,覺照的成長是緩慢的,但是它會成長,只要你有耐心。當覺知成長的時候,你會開始感覺到許多從前不曾感覺過的東西。例如你會覺察到你的身體攜帶著不少壓力,以前你都不知道那些壓力的存在,因為那是非常細微的。現在你能覺察到了,能感覺出那些隱約的壓力,所以當你的身體有任何緊張時,就去放鬆那個部分。假如你全身上下都是放鬆的話,你的覺察力將會加深得更快,因為壓力是覺知的障礙。你的觀照保持不受干擾,於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,觀照的暗流都一直持續著。你依然做著你的事……外在的世界一切沒變,但對你而言一切都已改變。以前,你在昏睡中做所有的事,現在,你做每件事時都是有覺知的。雖然做的事情不變,但你已經不同,由於你已經不同,這世界也跟著不同。
不過要記得,不要「主動地」試著保持警覺,不然,你會神經衰弱。只是被動地覺照,讓自己放輕鬆、放自然,從你的眼角往外看,不要太積極,只要被動地覺察,不要太在意。讓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流過你的身邊,而你只是純粹地看著!看著!看著!

三摩提 練習重點:第一步選擇我們信仰的聖人(佛、阿拉、三清道祖、耶穌...),在日常活動中,終日把心念就定在這些聖人的影像上,只要意境上維系著聖人的影像就好。在觀想聖人的同時,難免心裡還有其他雜念出現,不要介意,也不要理會,只要盡可能使聖人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。久而久之,雜念就會越來越少,聖人影像就越來越清楚,便能在體內引發輕安清涼。

 

【禪那唯寂滅,如彼器中鍠】禪那的意思是【不帶情緒不批判地 靜慮】,意指 內在心智不抗拒或執著於外在情境的變化,降低情緒波動,再來思惟做出順勢而為的行動反應。講的更淺顯就是「順著流走」,讓所有事物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來前進,依照時勢趨勢來做所有事情,例如:藝術型與科學型子女教養的方式不同。如此,心靜才能做出好決策,做出好決策也才能夠心安靜定,形成正向循環。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鍠,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,此方便者,名為禪那。

只要我們的心智判斷某種狀況是「好的」-無論是金錢、權利、地位、感情、親情、身體…,心智就會執著於它、還會成為身分認同的一部分,內在就會從此拒絕這現況的改變。但是宇宙萬物都有生命週期,總是在「成長、穩定、衰退、瓦解」之間重複循環,瓦解消散是為了迎接下一個新生命的前奏,不同的物質,生命周期各有不同罷了;沒有事物可以長存,時間一變,萬物都在變,正如《三國演義》開篇詞-「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;是非成敗轉頭空,青山依舊在、幾度夕陽紅 …」。對於正在周遭展現的事物,事實上、我們連一丁點影響力都沒有,但我們還是一直試圖控制和決定發生在自己生命裡的大小事,唯有在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思發展時才覺得開心,無怪乎我們會這麼緊張、焦慮和恐懼。這樣過日子非常辛苦,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在跟生活搏鬥。

如果我們的當下情境令人難受,我們需要把自己從情境中抽離出來,來旁觀自己的身心感受,比較困難的是這往往只在一念之間,然後放開自己的好惡來接納當下情境,在這種高度清晰覺照的狀態下就不會被外在環境控制,我們也不再基於個人好惡而引發的情緒來行事。經由 “放開自我好惡” 來瓦解心智和情緒的干擾、讓覺照理解眼前之事的能力大幅提升,再去探尋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!來改變這個情境,採取最理想的行動面對所處情境。例如:有人對我們說了一些傷害的話,與其直接產生負面性的反擊、防衛或退縮⋯等反應,倒不如嘗試讓它穿透我們,不做任何抗拒,就好像此時此地無人可被傷害一樣,當然也可以淡定的告知對方,無法接受對方的行為模式。這麼做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讓我們練習對自己的心智有主控權,久而久之,因為我們不跟這些無意義的個人好惡情緒反應搏鬥,內在一股豐沛的能量就被釋放了。被釋放時,那股內在能量(所謂的氣、夏克提或靈)自然地往上升,進入瑜伽和禪宗所說的更深層狀態。我們的內在就會寂滅輕安,因為個人心智不再依附外面情境,也就是說「情境歸情境、我歸我,相互無礙」,所以 佛說:相在塵域,如器中鍠,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

禪那 練習重點:(1)往往只在一念之間  (2)充分擱置自己的個性(lay aside the personality sufficiently)  (3)去除/超脫個人好惡(detachment from self-interest)。

 

完整原文

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匝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大悲世尊,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,令諸菩薩覺心光明,承佛圓音,不因修習而得善利。世尊,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非止一路,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,唯願世尊廣為我等,宣說一切方便漸次,並修行人總有幾種,令此會菩薩,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,速得開悟,遊戲如來大寂滅海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

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:善哉善哉,善男子,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知是方便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眾默然而聽。

善男子,無上妙覺,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,於諸修行實無有二,方便隨順其數無量,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三種。
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,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於中顯現,如鏡中像,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
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,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,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,彼觀幻者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,此方便者,名三摩缽提。

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淨圓覺,以淨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罣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鍠,聲出於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,此方便者,名為禪那。

善男子,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隨順,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,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善男子,假使有人修於聖道,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,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剎那頃隨順修習。

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
  威德汝當知,無上大覺心。
  本際無二相,隨順諸方便。
  其數即無量,如來總開示。
  便有三種類,寂靜奢摩他。
  如鏡照諸像,如幻三摩提。
  如苗漸增長,禪那唯寂滅。
  如彼器中鍠,三種妙法門。

  皆是覺隨順,十方諸如來。
  及諸大菩薩,因此得成道。
  三事圓證故,名究竟涅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鏡迷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