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璨禪師擁有的不是知識,而是智慧、能洞察世事的睿智,因此任何祂所帶出來的東西是非常有意義的,如果仔細聽祂的話,那個聽就能夠變成一種蛻變,祂能夠完全蛻變你。但最大的困難在,因為我們跟祂之間的差距非常非常大:我們有一個頭腦(mind),而祂是一個沒有頭腦(no-mind)的狀態。即使祂使用語言文字,也是在說寧靜裏面的東西,然而我們即使外表不動聲色,可是內在裏卻持續在嘰哩呱啦、在沸騰、翻滾,我們的內在是一個瘋子。
正如 楞伽經 云:「計著文字者,不見我真實;心如工伎兒,意如和伎者;五識為伴侶,妄想觀伎眾。」
—— 這一切一切都是「頭腦的投射」! 就是頭腦的陰影,掩蓋某些真相,造成我們無法完全覺醒。——
其實我們不知道「自己的內在」一直處在恍恍惚惚的狀態,因此所有的先知覺醒者 耶穌、蘇格拉底、老子和佛陀們⋯,都堅持說:「清醒吧!」
耶穌一直用「醒過來」(awake)這個字使用了很多很多次:「醒過來,注意看,保持警覺。」
佛陀一直在說:「變成更有意識。」
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;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
偉大的道並不困難。如果它顯得很困難,那是我們在使它困難,因為我們還是很在意「是非對錯、得失成敗、愛恨情仇、榮辱毀譽、愛欲好惡⋯」,當「愛好」與「厭惡」兩者都消失時,成為沒有偏執的人,外境每一樣東西自然而然都會變得很清澈。也就是說以「旁觀」的角度來看事情,就能走出小我的局限,發現更廣大的實相。
毫釐有差,天地懸隔;欲得現前,莫存順逆。
只要還有一丁點順逆好惡的心態,藏在內心深處,那麼就無法完全超脫內心的枷鎖。揣測未來或沉溺過去都是無濟於事的,別讓頭腦帶走你,只要應付當下就夠了,只要不斷在生活中體驗跟練習自我察覺,練習一次次穿越內在恐懼焦慮,就能真正全然的去生活,保有那份熱情,讓生命的蠟燭燃燒完整『盡形壽』。
違順相爭,是為心病;不識元旨,徒勞念靜。
頭腦會吸引你去分別,一旦你去分別,立即『肯定』或『否定』時,那麼就所有的 “更進一步的深入觀察” 就被終止了,於是頭腦就直接下結論說:「我喜歡,我不喜歡,我喜歡這個,我不喜歡那個」。是頭腦使察覺變得困難,『喜歡』或『討厭』兩者都會使眼睛蒙上色彩,那麼所有觀察就頓然停止,隨之而來的就是直接忽視了,或是你會開始看到一些虛幻不存在的東西。所以俗語說『情人眼裡出西施』,不管對方是醜是美,在情人眼裡都是完美無缺的。『仇人相見,分外眼紅』,敵對雙方見面時,仇視、憤怒的情緒會格外高漲。
要去瞭解、去感覺,每當我們有所偏好偏執,就會變得緊張,每當我們沒有偏好,就沒有緊張,就能放鬆下來。當我們放鬆下來,就具有一種清晰覺察,頭腦就不會充滿霧和夢。頭腦裏面沒有思緒在騷動,就會具有穿透力。當你能夠看到那真實的,它就能夠使你自由。如果不了解內在喜歡和不喜歡的衝突是頭腦的病,不管多麼用功 內守幽閒 終究徒勞無益。
圓同太虛,無欠無餘;良由取捨,所以不如。
人類頭腦有一個基本法則,稱之為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】定律。例如:睡覺是放鬆,但是我們無法作任何事來讓它發生,無法強迫它,無法用意志力去達到它。所以當我們作一些努力去進入睡眠,它是一件自我破壞的事情,我們是在做某種會帶來反效果的事情——我們將會變得更清醒,進入睡眠的唯一方式是什麼事都不做。
生命當中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在發生:你的努力反而會帶來反效果。如果你想要寧靜,你要怎麼辦呢?因為寧靜就好像睡眠一樣,你無法強迫它,你只能夠讓它發生,它是一種放開來,沒有方法可以下什麼功夫。如果你想要成為寧靜的,你要怎麼辦呢?不論你做什麼,你都將會變得比以前更不寧靜。如果你想要成為安靜的,要怎麼辦呢?——因為安靜意味著無為,只要「放鬆」,清楚當下情況,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放鬆,因為方法意味著你再度去做些什麼(無法之法)。
莫逐有緣,勿住空忍;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。 止動歸止,止更彌動;唯滯兩邊,寧(只)知一種。
既不要生活在外在事物的糾纏與追逐裏,也不要強自壓抑心念,蓄意生活在內心空洞的感覺裏。保持一種安詳而不奮鬥的平靜心,那麼所有錯誤的偏執觀點就會自動消失。當你試圖要以停止活動來達到如如不動,你的那個努力就已經充滿了你的被境所牽引的躁動,內在就已經緊張用力了。所以只要當下這念心不落兩邊,不要執著好壞,無論是否有感情,是否有幫助,一切都能夠平靜地接受,都無所謂,總是保持一種平常心來隨時察覺觀照。
一種不通,兩處失功;遣有沒有,從空背空。 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;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
日常生活中,一般人時時都在愛憎取捨當中。看到喜歡的就愛,看到不喜歡的就憎,乃至於念念不忘。對於每件事物、每個人……都是如此。跟某個人很有緣,慢慢就產生愛染執著;相反地,跟某個人話不投機,愈看愈不順眼,就生憎恨。喜歡、不喜歡,有沒有一個標準?沒有!完全是自己主觀意識的分別、判斷。既然是主觀意識,就沒有客觀性,所以憎、愛都是虛妄、執著的心境。當有了憎、愛的偏執,因為這念心已經落入兩邊,內心不平等,主觀意識的認知偏執,就會無法把事情看清楚,瞎折騰、徒勞無功。
有了主觀意識的認知偏執,就會有掛礙。你越是去談論和思慮它,你就越遠離實相而誤入歧途。所以真的問題在於如何停止思慮的惡性循環,但是要有覺知。因為愚蠢的人也不思慮,但是他們並沒有覺知。如果你能夠停止談論、停止思慮,那麼覺知加上行動就能夠引導你去探索發現實相存在。
歸根得旨,隨照失宗;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。 前空轉變,皆由妄見;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
我們從出生,逐漸成長、然後變青少年、接著成年、然後變老,形體一直在改變。每一個片刻那個身體都在改變,但是如果向內看,就會發現那份覺性,一直都相伴隨、一直都是一樣的。很明顯地,「祂」不是身體,也不是來來去去的喜怒哀樂情緒,不像是腦子裡的胡思亂想,更不是外在的經歷。「祂」是那份覺性being、只是關注著世界在轉動,而跟世界一點都不相關。
六祖壇經 云:『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是眾生,後念悟即是佛。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』
為了避免頭腦耍一些詭計,會不斷自我催眠來投射真理,會想像一個真理,會夢想一個真理形式,那表示你仍然充滿著你的意見——你仍然在投射。所以 僧璨禪師 說:不要找尋真理……你無法找尋。所有的找尋都屬於頭腦的投射想像,所有的找尋都來自頭腦,那份覺性being從來不找尋、從來不追尋,覺性being只是存在。它是存在,它不是慾望。真理無法被找尋,相反地,當所有的找尋都停止,真理就會來敲你的門,當那個找尋的人不復存在,真理就會來到你身上。當我們停止了所有的慾望,當我們已經沒有動機要去到任何地方、沒有什麼一定的私慾企圖,不再有尋尋伺伺的心理活動。突然間你會發覺你清醒了,所有的向外看都停止——你就是一切的泉源,你就是那意識之光。(無尋無伺 內外清淨 心一境性 證二禪定)
二見不住,慎勿追尋;纔有是非,紛然失心。 二由一有,一亦莫守。一心不生,萬法無咎。
當我們不再侷限於「是非對錯、得失成敗、愛恨情仇、榮辱毀譽、愛欲好惡⋯」以對立的方式來看待事情之後,成為沒有偏執的人,就會變成更警醒於當下,此時那份意識之光更具有穿透力,能夠在當下洞察外境每一樣東西。
不要停留在二分法的對立狀態,但也不能夠執著於找到中間點、那個「一」。因為如果有一點點這個和那個、正確和錯誤或是在尋尋覓覓耗費心力的狀態——覺性being就會喪失在混亂之中,覺性being只存在於放鬆毫不費力、包容接納性、不尋覓的狀態下。一個具有宗教性的人非常謙虛,他只是先接受來到眼下的一切,然後再有意識的做出回應和行動。例如有人侮辱你,如果你的內心毫無觸動,對事情毫不在意(一心不生),那麼你就無法被侮辱(萬法無咎),別人或許會試圖要這樣做,但是你無法被侮辱。那就好像一條狗在大庭廣眾下對你狂吠,你可能不太會記恨牠一輩子。但是如果是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下對你狂吠,你可能就會⋯。
無咎無法,不生不心。能隨境滅,境逐能沉。 境由能境,能由境能。欲知兩段,元是一空。
一旦你能夠不受打擾、超乎理解的平靜(無咎無法,不生不心),每一件事都將會改變,因為你變成更有意識了。如此一來,你已經不同了,而整個世界也將會變得不同——它就停止以舊有的方式存在(業)。(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)
每一個人都在他自己的周圍創造出一個世界(境由能境),而且這世界依他的頭腦而定(能由境能)。當頭腦有所不同時,即使就在你的旁邊,或許有人感覺生活在天堂裏,而你卻可能感覺生活在地獄裏。要創造出地獄或成天堂都依自己頭腦而定!簡單說,開始學習饒了自己吧!「假借四大以為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;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」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
一空同兩,齊含萬象。不見精粗,寧(沒)有偏黨。 大道體寬,無易無難;小見狐疑,轉急轉遲。
如果有了個人的認知的好惡、輸贏、成敗⋯,用這種「二分法的思考方式」看待問題,往往會產生認知扭曲,而「二分法的思考方式」來自於自己頭腦而定,但頭腦是狡猾盲目善變的(情人眼裡出西施),如此便無法看到全貌,這就是自我設限。只要放下我們的分別心、揀擇心、跟愛憎對立的心,那我們就可以沒有障礙地看到萬象全貌。
生活在中道裏既不是容易的,也不是困難的。但那些眼光狹窄,見識短淺的人,總會有很多懷疑猜忌,所以對自己、對方法、對目標往往沒有信心而不敢奉行,他們越是急著悟道,反而進展就越緩慢。因為頭腦更是躁動不安,完全背道而馳。
執之失度,必入邪路;放之自然,體無去住。 任性合道,逍遙絕惱;繫念乖真,昏沉不好。
當頭腦的浮躁感越來越強,識別認知扭曲會越極端化,必然走入邪路。大腦總是想對你耍花招。因此,每當你的大腦躁動不安時,你應該花點時間從當時的情境中退出來,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客觀,是否符合事實。
人人都有擔心的時候。可是,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大腦一直躁動不安,那麼你可以嘗試念咒、念聖號、或專注於自己的呼吸,使大腦安靜下來。靜坐、瑜伽和正念都能幫助你清除雜念,平息各種念頭。此外,你也可以學習一些方法讓自己遠離焦慮,以免生活被焦慮支配。你可能還會發現,大腦玩了一些認知扭曲的小把戲,也就是以某種方式哄騙你,讓你主觀相信某件事是真的,而這件事在客觀上並不是真的。分析一下什麼事情最有可能發生。大多數時候,大腦想像出的最糟糕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。
不好勞神,何用疏親?欲趣一乘,勿惡六塵。 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智者無為,愚人自縛。
如果想要進入「身心合一」的一乘境界,不需要去討厭感官和概念的世界,也不用離群索居。事實上,我們只要完全接納它們,讓這些情緒感受 “自由來、自由去、不送不迎”,不去壓抑、評論或涉入情緒感受,因為它們總是來來去去無法控制,試試集中注意力於眼下的事務,每當你走神時,就儘管放鬆吧!只要回過神來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,這樣可以讓你從思緒中解脫出來,那麼你就可以讓躁動不安的大腦平靜下來。你就成道了。智者努力達到沒有私慾、沒有企圖、隨順生命的安排去應對,而愚者卻被自己的腦袋耍的團團轉去瞎折騰。
法無異法,妄自愛著;將心用心,豈非大錯。 迷生寂亂,悟無好惡;一切二邊,良由斟酌。
佛法很單純,沒有什麼複雜神秘的,就是「自我觀照」去發現自己的內在是一個瘋子。正如 楞伽經 云:「心如工伎兒,意如和伎者;五識為伴侶,妄想觀伎眾」,自己的心、意、五識聯合起來搬演一場精神錯亂內心戲(將心用心)。 可惜自己又入戲太深產生妄想(迷生寂亂),更影響到「思考」與「知覺」,這種思覺失調症該怎麼辦?
頭腦總是想東想西,念頭來來去去,不知道止歇,就是因為有所揀擇。日常生活中,一般人時時都在愛憎取捨當中。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討厭,這是憎;看到好的事情就喜歡,乃至於念念不忘,這就是愛。這代表頭腦無法接受世界本然的樣子,頭腦會緊張、會抗爭、會推銷、會扭曲、會欺騙⋯。研究顯示,對一個人的既定看法,會影響我們如何詮釋他的行為。也就是說,假設今天你不討厭A同事,而是覺得他工作認真負責,他的「自大」,在你看來就是自信的展現。頭腦的另一個把戲是以偏概全的思考慣性。頭腦為了合理化對事物的理解,會創造連貫、合理的敘事。如果我們認為某人表現良好,便會自動強化他的優點,忽略缺點;討厭某人時,則會放大檢視他的錯誤,強化負面觀感(一切二邊,良由斟酌)。
夢幻空花,何勞把捉?得失是非,一時放卻。 眼若不睡,諸夢自除;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。
所有的二分性都是來自有限頭腦連結的推論,而這些連結來自於你我每一個人從出生、長大、透過家庭、社會、和種族文化所得到的教育,其實最多也就是不斷地強化這些連結。想從中取得認同、取得意義。無形當中,我們自然肯定會不斷的從中區隔好壞、對錯、是有利還是有害。一般都離不開物質層面,藉此不斷強化凸顯個體性。然而這些種種追求其實都是頭腦的產物,而且這些頭腦產物不斷的把我們侷限在自己所建立的框架下。很明顯地,頭腦產物實際上是由家庭、社會、種族文化的洗腦而形成。然而,一般人認為的人生意義的其實是一種「束縛」。比如 逃避心態的修行 就是個很好的實例,我們也許對人生不滿、失望,所以才有個修行的追求目標。就這樣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定下一個優劣次序,不知不覺中我們也錯失欣賞人生沿途的景色了。頭腦產物它們就好像夢,或空中的花,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去抓住它們。
如果眼睛不睡覺,所有的夢都將會自然停止。如果頭腦不去區隔,接納萬事萬物就它們的樣子存在,就沒有認知扭曲了。這 「一」的奧秘,就是擺脫所有頭腦產物的糾纏,一切事物都以同等的方式來看。
一如體玄,兀爾(寂靜)忘緣;萬法齊觀,歸復自然。 泯其所以,不可方比;止動無動,動止無止。
所以到達「一如體玄」的唯一方式就是,學習如何讓觀照成為直接的、純粹的,試著拋棄頭腦的翻譯轉述(兀爾忘緣),它會將一些扭曲的東西帶給你。試著在小事情裏面不要將頭腦帶進來。當你看著一朵花,只要看,不要說:「好美喔!好醜喔!」什麼都不要說!不要把語言帶進來,不要將它語言化,保持寧靜!只要看!那將會只是純粹看、超然看、看⋯(萬法齊觀,歸復自然)。剛開始的時候先看一些不帶情感的東西,比如 石頭、花、日出日落、飛翔的小鳥、或是天空飄浮的雲。只要看那些沒法太涉入的東西,只要看那些較能夠保持超然的東西(泯其所以,不可方比),只要看那些能夠保持漠不關心的東西。先從大自然的事物開始,然後再慢慢轉到一些感情上比較有負荷的對象,例如 觀照親人。剛開始的時候它將會很困難,很難說看著你自己的太太而不要將語言帶進來,困為你已經太涉入了,因為你在感情上已經對她有了很多執著,不管是愛或是恨,你已經非常涉入於她。但是,你越是將頭腦擺在一旁,就有越多的意識之光會發生在你身上,觀照力的成長是緩慢的,但是它會成長,只要你有耐心。漸漸地當意識之光增長後,就能穿透萬象動靜,例如太極拳裡面的動和靜,靜中有動,動中有靜,靜即是動,動即是靜,最後動和靜兩者就都消失了。
兩既不成,一何有爾?究竟窮極,不存軌則。 契心平等,所作俱息。狐疑淨盡,正信調直。
一切不留,無可記憶;虛明自照,不勞心力。 非思量處,識情難測。真如法界,無他無自。
要急相應,唯言不二;不二皆同,無不包容。 十方智者,皆入此宗。宗非促延,一念萬年。
無在不在,十方目前。極小同大,忘絕境界。 極大同小,不見邊表。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。
若不如是,必不須守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 但能如是,何慮不畢?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當意識之光增長後,突然間,既沒有觀照主體也沒有被觀照客體(兩既不成,一何有爾?),主客體它們不見了。超越了所有頭腦中的概念和想法,不在以自我為中心(忘絕境界)-所以我就是所接觸的萬象,萬象就是我,直接融入萬象,與萬象合而為一,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執著於我們,而我們也不執著於任何東西。不在以自我為中心(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)-所有一切都是轉逝而過的眼前光景(一切不留),無法把握住(無可記憶),一切都變得很清楚,所以不勞心力。也沒有一定的軌則,可不可以、也不需要以世間的道德或倫理來衡量它,它就是最自然的反應(非思量處)。對一般人而言,不依人間的倫理、道德的軌則是不行的,可是覺醒的人就用不到軌則了,如果依軌則而行那還是有一有二、有動有止,依然是頭腦框架的束縛。
一旦到達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如此忘絕境界的先知覺醒者,往往會傳遞一些耐人尋味的訊息。
例如 約翰福音10:30 「我與父原為一」- 聖經。
例如 《金剛經》: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。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為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。說法者。無法可說。是名說法。
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;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。 毫釐有差,天地懸隔;欲得現前,莫存順逆。
違順相爭,是為心病;不識元旨,徒勞念靜。 圓同太虛,無欠無餘;良由取捨,所以不如。
莫逐有緣,勿住空忍;一種平懷,泯然自盡。 止動歸止,止更彌動;唯滯兩邊,寧知一種。
一種不通,兩處失功;遣有沒有,從空背空。 多言多慮,轉不相應;絕言絕慮,無處不通。
歸根得旨,隨照失宗;須臾返照,勝卻前空。 前空轉變,皆由妄見;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。
二見不住,慎勿追尋;纔有是非,紛然失心。 二由一有,一亦莫守。一心不生,萬法無咎。
無咎無法,不生不心。能隨境滅,境逐能沉。 境由能境,能由境能。欲知兩段,元是一空。
一空同兩,齊含萬象。不見精粗,寧有偏黨。 大道體寬,無易無難;小見狐疑,轉急轉遲。
執之失度,必入邪路;放之自然,體無去住。 任性合道,逍遙絕惱;繫念乖真,昏沉不好。
不好勞神,何用疏親?欲趣一乘,勿惡六塵。 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智者無為,愚人自縛。
法無異法,妄自愛著;將心用心,豈非大錯。 迷生寂亂,悟無好惡;一切二邊,良由斟酌。
夢幻空花,何勞把捉?得失是非,一時放卻。 眼若不睡,諸夢自除;心若不異,萬法一如。
一如體玄,兀爾忘緣;萬法齊觀,歸復自然。 泯其所以,不可方比;止動無動,動止無止。
兩既不成,一何有爾?究竟窮極,不存軌則。 契心平等,所作俱息。狐疑淨盡,正信調直。
一切不留,無可記憶;虛明自照,不勞心力。 非思量處,識情難測。真如法界,無他無自。
要急相應,唯言不二;不二皆同,無不包容。 十方智者,皆入此宗。宗非促延,一念萬年。
無在不在,十方目前。極小同大,忘絕境界。 極大同小,不見邊表。有即是無,無即是有。
若不如是,必不須守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 但能如是,何慮不畢?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
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