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應生命帶到我們面前的所有事情,保持開放、接納當下正在經歷的這一刻,
捨棄自己的個性(personality),以寂靜的心智,針對眼前這樣一個情況,
看看能採取什麼有建設性之應對,而這樣的意識容許你接受此刻(無生法忍),
並盡量放鬆身心,來讓焦慮、痛苦的情緒能量像風一樣通過你,
把它變成一個更圓融的處理方式。
華嚴經 「理無礙 事無礙 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」
楞嚴經 「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」
仔細的體會下面句子,古今中外的大師們所表達對生命的深思,會發現他們所悟所證都是一樣的。
六祖慧能大師
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
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
麥克.辛格Michael A. Singer
臣服實驗:從隱居者到上市公司執行長,放手讓生命掌舵的旅程
麥克.辛格 決定寫下這場40年的實驗,說明「臣服」並不是委屈求全隨波逐流,而是勇敢地放開自我,迎接生命所安排的種種驚喜。
他以兩個步驟來說明自己進行的方式:
首先,捨棄在你頭腦和心理形成的、關於「喜歡」和「不喜歡」的個人反應;
第二,帶著步驟一產生的清晰覺知,你只要去探尋眼前的狀況要你做些什麼就行了。
壇經所記「五祖弘忍」
汝等各去自看智慧,取自本心般若之性,各作一偈,來呈吾看。若悟大意,付汝衣法,為第六代祖。火急速去,不得遲滯,思量即不中用,見性之人,言下須見,若如此者,輪刀上陣,亦得見之。
Edgar Cayce
「我只是少數的、能夠充分放棄自己的個性(personality)的人而已,從而使我的靈魂有機會接觸具有普遍性的知識。我雖然這樣說了,但卻沒有自我吹噓的企圖。事實上我不認為我具有別人不具有的能力,真的,我不認為任何人會不具備這些能力,而真正的事實是人的能力比我們想像得要大的多,但是你必須去掉對個人利益的執著(detachment from self-interest),才能擁有這種能力。」
「I am one of the few who can lay aside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sufficiently to allow their souls to make this attunement to a universal source of knowledge -- but I say this without any desire to brag about it. In fact I do not claim to possess anything that other individuals do not inherently possess. Really and truly, I do not believe there is a single individual that does not possess this same ability I have. I am certain that all human beings have much greater powers than they are ever conscious of -- if they would only be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of detachment from self-interest that it takes to develop those abilities.」
《老子道德經》
第四十八章中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」
艾克哈特.托勒 Eckhart Tolle
開悟意味著超越思維,而不是下降到思維之下屬於動物或植物的層面。在開悟的狀態,你仍然會在有所需要時運用你的思維,但是運用思維的方式會更為集中,更為有效率。你主要為實際的目的而運用思維,但是你會從不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,享有內在的寧靜。當你利用你的思維時,尤其當你需要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時,你會在思維和靜止之間,思維和無思維之間徘徊。無思維是沒有思維存在的意識。只有在這種方式下,你才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,因為只有在這種方式下,思維才有真正的力量。當思維與意識失去聯系時,思維會快速地枯竭、變得瘋狂和具有破壞性。
金剛心總持論
若有男女求佛道者。進道功程。權分四級。號四句偈。一曰空身。二曰空心。三曰空性。四曰空法。
云何『空身』?身是父母所生,亦具父母息氣,九孔常流種種不淨,四大假合,終須敗壞。有智男女,知身是幻,未死之前,當死一般。借此幻身,學佛修行,名:『悟身空』一句偈也。
復觀自心,非生非滅,最聖最靈,遇境似有,境滅還無;令吾真心,常覺不昧,不隨妄想流轉,但依真性主行,名:『悟心空』二句偈也。
復觀自性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,變化無窮,威靈莫測,明明了了,自覺自知,靈靈寂寂,無為常為,名:『悟性空』!三句偈也。
復觀如來,所說經法,皆是方便,引導法門,如水洗塵,似病與藥,今證心空法了,病退藥除,名:『悟法空』四句偈也。